旅游是人們生活中的一種高級消費活動。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 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,旅游已逐漸從少數人的特殊享受轉變成為經濟發達社 會人民大眾的一種普通社會活動。
我國是一個地域廣大、歷史悠久的統一的 多民族國家,有著壯麗的山河、眾多的風景名勝、多彩的民族風情、豐富的 文物古跡⋯⋯為了促進旅游事業的發展、保護和建設旅游資源,1982 年 3、4 月間,全國政協城建組、文化組和原城建總公司分別邀請部分政協委員和有 關園林、建筑、城市規劃、地理、美術、文物、旅游、環保等方面的專家學 者開會,討論加強風景名勝的保護問題。
會議認為:近幾年來,由于各種原 因,許多重要風景名勝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,一些風景區的開發建設缺乏統 一規劃,加強風景名勝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已刻不容緩。應盡早確定國家重點 風景名勝區名錄,制定保護管理辦法,明確管理體制,使我國壯麗的自然景 觀和名勝古跡切實得到保護。經過討論和評審,在 22 個省、自治區、直轄市 提出的 55 處要求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名單中,確定了 44 處風景名勝 區名錄,由城市建設環境保護部、文化部、國家旅游局三家聯名報告國務院, 國務院將其作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,于 1982 年 11 月公布于世。從 此,我國的旅游資源建設,特別是重點風景名勝區的建設便突飛猛進地發展 起來。
1988 年 8 月,國家公布了 40 處第二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的名錄;1994 年 2 月,國家再次公布了 35 處第三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的名錄,這樣,我 國就共擁有了 119 處重點風景名勝區。這些景區稱為“國家級公園”,或“國 家級景區”,在近十多年來的建設中,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。這 119 處景 區,遍布于全國 29 個省、自治區、直轄市(除臺灣省外,還有內蒙古自治區 和上海市未建立此級別的景區)。其中,浙江省擁有 11 處,名列全國第一位, 云南省 10 處列第二,福建省、四川省各有 9 處,并列第三;位于前列的還有 貴州省 8 處、遼寧省 7 處,河北、山西、安徽、湖北等省各擁有 5 處,等等。
這 119 處重點風景名勝區中,山岳型景區有 51 處,約占全部的 42.86%, 其中以歷史文物資源占主要成分的名山 12 處,即五臺山、恒山、千山、九華 山、天柱山、天臺山、泰山、嶗山、嵩山、王屋山、武當山、縉云山;以自 然風景資源占主要成分的名山 25 處,即野三坡、嶂石巖、北武當山、五老峰、 鳳凰山、云臺山、雁蕩山、莫干山、仙都、三清山、太姥山、武夷山、冠豸、 大洪山、武陵源、西樵山、丹霞山、桂平西山、麗江玉龍雪山、貢嘎山、金 佛山、四面山、四姑娘山、西嶺雪山、崆峒山;
文化與自然雙重型名山 14 處,即盤山、蒼巖山、雪竇山、廬山、井岡山、龍虎山、黃山、齊云山、雞 公山、九宮山、衡山、峨眉山、華山、寶雞天臺山。
各類水景景區 35 處,約 占全部的 29.41%,其中有湖泊景區 17 處,即松花湖、鏡泊湖、五大連池、 太湖、揚州蜀岡瘦西湖、杭州西湖、新安江—富春江(千島湖)、金湖、武 漢東湖、岳陽樓—洞庭湖、肇慶星湖、紅楓湖、昆明滇池、大理—洱海、九 鄉、青海湖、天山天池;瀑布景觀 5 處,即黃果樹瀑布、黃河壺口瀑布、雙 龍、鴛鴦溪、赤水;河流景區 5 處,即鴨綠江、楠溪江、陽河、瑞麗江— 大盈江、雅礱河;海濱及海島勝地 8 處,即大連—旅順口、興城海濱、秦皇 島北戴河、膠東半島海濱、嵊泗列島、鼓浪嶼—萬石山、海壇、三亞熱帶海濱。
各種奇特地貌景區 14 處,占全部的 11.77%,其中峽谷地貌景區 3 處, 即長江三峽、三江并流、馬嶺河峽谷;奇特地貌景觀 7 處,即桂林漓江、金 石灘、桃源洞—鱗隱、九寨溝—黃龍寺、荔波漳江、騰沖地熱火山、路南石 林;溶洞景觀區 4 處,即本溪水洞、織金洞、龍宮、建水。
各類文化景觀區 16 處,占全部的 13.44%,其中大型石刻景區 3 處,即洛陽龍門、天水麥積 山、廣西左江花山;古代帝王陵墓景觀區 3 處,這 3 處亦為古建筑和帝王陵 墓混合景觀區及自然山岳與帝王陵墓混合景觀區,即八達嶺—十三陵、臨潼 驪山、西夏王陵;古代工程景觀區 3 處,即承德避暑山莊—外八廟、青城山 —都江堰、劍門蜀道;以宗教建筑為主的景區 2 處,即普陀山、清源山;各 類重要歷史遺址景區 5 處,即南京鐘山、瑯玡山、八大部—凈月潭、隆中、 韶山。其他景區 3 處,占全部的 2.52%,即蜀南竹海、西雙版納、鳴沙山— 月牙泉。
本冊中介紹這 119 處重點風景名勝區中的 77 處,另 42 處見本套叢書中 的其他分冊。
本文標題:華夏勝景前言
手機頁面:http://m.dljs.net/dlsk/huaxia/82044.html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asiie.com/dlsk/huaxia/82044.html